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布局之路危机四伏 谁能抓住OLED电视先机?

  日企选择退出、韩国企业高调登场之际,中国的电视机企业对OLED电视的追逐显得急不可待。有声音对此这样描述:在CRT时代和液晶显示时代,大陆企业都在追赶日韩,而在被看作是电视机业即将到来的OLED时代,大陆企业期望的是与日韩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

  中企“举牌”

  目前,OLED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切入被看作是中国家电企业追赶日韩的最佳时机。

  2008年4月,在技术上近几年飘忽不定的长虹开始投建中国首条OLED的显示屏生产线,长虹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量产。而今年7月15日,彩虹第4.5代AM-OLED生产线项目签约落户顺德。另外,天马微电子近日也宣布,其AM-OLED线将于2010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试产,到2011年将达到月产25万片的产能规模,还有维信诺的AM-OLED也已经建成。

  一时间,国产品牌的上马似乎让其在行业中占据了主动。对此,有声音认为,在OLED领域,目前国内家电业已与日韩处于同一水平。而笔者却认为,国产品牌在技术上与三星等企业存在的技术差距不容小视,进军OLED的同时,对上游设备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样不容小视。而这些,似乎中国的家电业准备得并不充分。

  从目前我国整个产业链来看,OLED产业链上游环节薄弱,行业的配套能力欠缺。其实,不只是OLED电视研发阶段,之前电视机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国内电视面板生产线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也致使国内整个行业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必须依靠进口才能适应转型需求,求生存大于求发展的行业现状,对平板化革命带来的彩电业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危机——增效不增收、高端产品低端利润、恶性竞争仍然不断深入。

  如今,对比韩国近10年来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OLED设备制造产业的不足。在此情形下,中国的电视机企业下注OLED电视,不得不让人捏了一把汗。

        且别丢LED

  从电视机产业发展来看,每一次行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在每一次的行业升级之中,中国的家电业都处于背后追风、疲命模仿的尴尬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技术的不足仍为关键因素。

  技术上的差距让中国彩电业无法掌握行业发展的话语权,自然也无法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而在OLED被寄予厚望、刚刚起步之际,中国彩电业快速出击,步伐是否过于急促、身影又是否过于单薄?OLED产业需要高成本支撑,更需要有深厚的技术储备。而对于OLED产业的制约瓶颈,在目前日韩企业都没有找到很好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国产品牌是否能够成功攻克这一行业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是难上加难。

  而就在各方为OLED纷纷下注之时,LED液晶电视的销量却突飞猛进,获得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可,由此来看,已被认定是LED替代品的OLED何时打入市场,亦为一个变数,而大手笔的投入何时得以回报,也不得而知。而在全身心投入一场充满变数的研发当中,丢了眼前的市场,相信这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所要的结果。

  在外资彩电产品、技术、市场等创新策略的大肆进攻中,如何重新审视市场与顾客层面的经营创新,把握好商机,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经营、行业健康的战略高度,以让整个价值链和谐并进、有效做功,真正实现共赢,实现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符合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在LED液晶电视市场前景大好之下,如何加强LED的研发与品牌提升,也决不可放松,毕竟,OLED电视这块未来的蛋糕还不知何时才能出炉,而LED液晶电视却在大行其道。

  或许,加强技术储备、弥补产业链中的上游薄弱环节,对于一直处于缺“屏”之下的中国彩电业,才是眼前的重中之重,而在提高自身能力之下,加强对LED液晶电视的研发中,实现自身技术、资金上的储备,同时静待OLED电视迷雾散尽,重新审视自已、确立方向,也不失为上策。

         文/于清教,文章来源:博客

  【编辑:Vessel 】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显示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