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面板行业深度分析:京东方利好,TCL科技盈利

2、液晶面板产业历史复盘

2.1 第一阶段:起源于美国,兴起于日本1888年,一位奥地利植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发现了一种特殊物质:加热至179摄氏度时会成为透明液体,降到145摄氏度时又成为固态晶体,之后德国物理学家D莱曼将其命名为“液晶”。但此后近百年时间里,液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与显示技术相结合才得以应用。薄膜晶体管(TFT)于1960年左右在美国RCA的萨洛夫研究所发明。研究人员类比三明治将两块玻璃板表面涂上透明导电电极,中间夹上液晶,当玻璃板加热到120摄氏度时液晶开始熔化,加上一定度数的低电压时又从透明变成不透明,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块基本的液晶显示器。随后美国诸多大型企业如RCA、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曾从事过平板显示技术的开发,但最终由于技术以及成本等方面的原因纷纷退出。从始至终美国企业一直以电视为最终应用目标来进行液晶面板研发,但技术上迟迟无法应用动摇了企业对于研发的决心。因为早期的液晶面板技术与大尺寸电视要求之间差距过大,远没有任何企业可以不计成本的把研发持续下去,这也成为了美国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半途而废未能最终量产的原因。

没有在电视之外找到液晶面板的其他应用领域是美国企业的失败之处,也是日本企业成功建立液晶面板产业的关键。在美国进行液晶面板研究时,日本企业一直对液晶面板这一领域十分关注。相较于美国企业,让日本企业坚持下去的原因即使其从小尺寸电子产品入手,从而得以应用发展。当夏普和精工从美国引进液晶技术时,他们所应用的产品是例如电子手表以及计算器等小型电子产品。正是这些小型电子产品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利润,使得日本企业能够持续地在快速演进的液晶平板终端产品市场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并最终建立起庞大的产业链。TFT-LCD从诞生之初起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高技术工业,复盘这一段历史,虽然美国企业对TFT-LCD的研发半途而废,但在日本面板工业崛起过程中,如IBM、美国应用材料以及康宁等美国公司也为日本企业提供诸多帮助,并成为推动这一工业崛起的重要力量与参与者。

2.2 第二阶段:韩国双雄与台湾五虎日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领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战,而TFT-LCD从进入产业化竞争阶段起,后进入者就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韩国企业就是最为成功的后进入者并成功颠覆了日本企业的领先者地位。在液晶显示领域,企业的进入与液晶周期密切相关,以进入这一产业为目标的企业会利用衰退期来获得技术能力。韩国企业正是充分利用液晶显示领域的周期性,自从进入TFT-LCD工业后,“反周期投资”概念就一直伴随韩国企业。在1993-1994年第一个衰退期时雇佣过剩的日本工程师,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衰退期时日本面板产业过剩的资源,并在第二次液晶衰退期时(1995-1996年)进行大规模投资。而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液晶市场陷入下行周期,日本液晶企业全面亏损,面对这一情况,韩国企业再次采取反周期战略:三星电子和LG在LCD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之后韩国企业率先投资建设5代线,作为产业化先行者的日本企业却并不相信5代线能够找到足够大的市场而选择放弃,最终这也成为了韩国超越日本的分水岭,而率先建成5代线的三星和LG也从此被称为面板行业的“韩国双雄”。

享日韩竞争红利,台湾厂商获日本技术许可,成功进入TFT-LCD领域。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和液晶衰退期压力倍增,而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韩国的救援使得韩元大幅贬值大大提高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韩国LCD产品价格降低进入台湾市场,使得日本企业在台湾的市场份额急剧下跌。面对这一形式,日本企业不得不选择将技术转移给台湾厂商,一方面收取可观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日本原先产能上的不足。自此以中华映管(CPT)、达基(ADT)、奇美(CMO)、联友光电(Unipac)、瀚宇彩电(HannStar)以及广辉电子(QDI)等为代表的台企开始进入TFT-LCD行业。而后随着台湾面板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厂商也被业内成为“台湾面板五虎”。但与日韩不同的是,台湾地区因为缺少下游终端产业的支持,在面对金融危机以及行业下行周期时,难以采取有效应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便开始逐渐衰退。

2.3 第三阶段:中国大陆迎面板热,大陆面板实现从无到强中国大陆的面板发展史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2002-2008年,大陆面板厂商一直处于不断摸索的起步阶段:2002年上广电与日本NEC合资近100亿元引进大陆第一条5代线并于2004年10月8日投产;2003年京东方在国内自主建设了一条5代TFT-LCD生产线(B1);此后江苏昆山的龙腾光电又于2006年6月建成投产了大陆第三条5代TFT-LCD产线;2008年深超科技与富士康合资投建了大陆第四条产线。在这四条产线中,除京东方的B1产线是属于自主建设外,其他均为技术引进,当时国内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式即引进生产线或甘当组装厂,而这一形式由于技术受制于外方且不能自主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也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解体。

2009年后,在国内液晶面板市场逐渐站稳的京东方开始向高世代面板领域进军,也标志着大陆液晶面板正式吹响从有到强的号角。液晶面板5代线产品从经济合理性来说只能用于个人电脑显示屏,并不适用于当时最具有潜力的彩色电视机市场,而5代线以上的面板产线能够生产更大的玻璃基板也被称为高世代线。2009年京东方宣布在合肥市投建6代线,这也是国产厂商打破外资垄断,走向高世代的第一步。京东方为合肥6代线进行120亿元定向增发,最终合肥市政府出资30亿元,此次增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及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也增强了市场投资者对于国产面板行业未来的信心,同年8月京东方获北京市领导支持,宣布在北京投建8.5代线,总投资规模达到280亿元。此次8.5代线的投资彻底打破国外龙头技术封锁的希望,2009-2018年间大量高世代线开始在大陆新建,一场高世代生产线的液晶热也随之展开。随着2017年后京东方、TCL科技纷纷新建10.5代、11代面板产线,日本与台湾厂商由于高世代产线的投入太大而难以跟随,韩国厂商逐渐将研发重点转移至OLED领域。中国大陆厂商逐渐成为国际面板行业领先厂商,中国大陆也彻底实现了在液晶面板领域的从有到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显示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