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Mini LED来了,真正面向未来十年的Micro LED显示技术还会远吗?

2019-09-26 10:03
来源: 电科技

Micro LED产业链布局

第一部分,LED芯片制造。Micro LED最大的意义是抛弃了液晶层,实现了背光层升级为“主动发光层”。在本质上,Micro LED与LCD都需要采用LED来作为发光材料,从这一点出发,Micro LED是可以继承传统LED芯片厂商的产能材料,但需要拿出一定的微缩制程工艺来进行变革。

在这一领域,三安光电、华灿光电和乾照光电等传统LED芯片厂商都有所布局,从原材料供应链来说,老牌厂商都没有什么问题。真正困难的点在于微缩制程巨量转移技术上,Micro LED的一大特点在于将LED保持在微米级别,并且保持极低的点间距分布在基板上,而如何制备出更小尺寸的LED,并且保证转移到背板的良率成为了一个问题。根据有关报道,“单是4K电视,需要转移的LED晶粒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400万颗(为4000x2000xRGB三色计算)”,光是做小已经够困难,再将数量庞大的晶粒转移更难。

良率低成本高,这一点拖慢了Micro LED商用的步伐。而稳坐上游的LED芯片厂商日子也并不好过,除开前些日子暴雷的三安,华灿和国内几家厂商都纷纷表示“市场形势不好”。依据上半年财报,“三安营收为33.88亿元,同比跌幅18.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3亿元,同比更是下滑52.34%”,对比前几年的态势,三安市值几近腰斩。而华灿也在财报中表示过“当前公司LED芯片的总体毛利率已经为负”,LED芯片厂商业绩惨上加愁。

对于市场业绩的解释,各家大致可以概括为“成本降低下的产能堆压”。面对竞争加剧,Micro LED赛道不只是LED芯片厂商的“虎吞六国”的迭代之势,而是“敦刻尔克撤退”式的技术升级,谁不换道谁就倒闭。

第二部分,巨量转移技术方案。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厂商宣称巨量转移技术点上实现了突破,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些方案更多处于试错阶段,并未具备大规模商用化的潜质。从方案上来看,巨量转移技术主要分为pick and place、Laser Release(激光转移)、Self Assembly(自组装技术)、Roll Printing(转印技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有LuxVue、錼创、X-celeprint等厂商。

其中LuxVue被苹果收购,主要采用了pick and place中的静电吸附方式,不过这种方法对Micro LED的位置高度都需要高精准,因此放在大尺寸面板上会更加困难。因此苹果对于Micro LED的推进更多集中在Watch可穿戴设备上,而非大屏产品,这一路径电科技认为也是Micro LED应当遵循的演进步伐。

技术的演进节奏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层次在专利上。作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卡脖子环节,如果不能将专利攥在手里,国内厂商在Micro LED领域或将重演液晶起步滞后的局面。

根据Yole出具的MicroLED显示专利报告,其中前三名均为外国厂商,LuxVue和X-celeprint把持着巨大的专利数量。国内目前ITRI(台湾工研院)、CSOT(华星光电)紧随其后,但专利数量仍不及LuxVue半数,差距依然十分悬殊,上榜大陆厂商有CSTO(华星光电)、BOE(京东方)、中国长春光机所以及中国歌尔股份。

从整体来看,苹果在Micro LED领域仍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这也意味着苹果在未来势必会更加青睐Micro LED产品的迭代,以此提高自己的供应链议价能力,而非OLED厂商几方的交错制衡。再加上苹果本身体量庞大,更加利好Micro LED产品场景落地,因此要想占据上游地位,国内厂商需要在专利技术上再下一番功夫。

第三部分,基板制造。作为Micro LED应用场景落地的关键一节,基板的材料决定了Micro LED的功用属性。常见应用方式不外乎基于PCB的全彩广告牌或者是基于玻璃基板的显示屏,相比前者,Micro LED更容易在平整的玻璃基板上实现巨量转移,因此小尺寸屏幕会成为首要应用场景。

作为传统显示领域的固定链条,基板材料一直处于稳定地位,因此Micro LED入局可以促成对现有产能的消化,不过这也需要基板厂商为巨量转移技术做好承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显示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