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厂从未进入OLED大规模量产阶段
,北京时间04月21日消息,日媒电子装置产业新闻3月曾在报导中引述一位不具名的OLED材料厂工程师在数年前受访时的说法,表示由于日本国内并无对OLED技术研发感兴趣的客户,OLED研发恐无以为继。这说法也间接说明,日厂的OLED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是少数生产,从未真正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的原因。
TDK早在1991年即开始从事OLED的研究,东北先锋(Tohoku Pioneer)于1997年领先全球量产OLED面板,并用于汽车音响用单色OLED面板、Motorola手机OLED面板。三洋电机(Sanyo Denki)于2002年与Eastman Kodak Company共组OLED公司“SK Display”,在2002年推出可显示26万色的2.2吋OLED面板,2003年发表全球首款搭载主动式OLED面板的彩色手机。但就在要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前,该公司于2006年3月宣告解散。
之后随着韩国政府将OLED技术视为重点发展技术,扶植韩厂,近年来OLED技术由韩国业者主导。如今在日本称得上具备量产规模的业者,也仅有Sony推出电视等特定领域专用的OLED Master Monitor。
日厂OLED领域布局着重材料
但其实日厂并未放弃OLED研发,只是焦点着重在材料增产。当越来越多业者跟进采用OLED面板,相关材料市场需求势必跟着扩大。尽管大陆等新兴市场积极发展化学工业,但在OLED材料这类的高阶技术上,目前仍是以日厂较占有优势。如出光兴产(Idemitsu)、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在韩国增资设厂、扩增产能等,并研发适用于可挠式触控面板的新材料。
此外,像是日本产学合作的技术转移也成为新兴技术发展的焦点。如最近因三星创投、乐金显示器(LGD)注资而成为话题的Kyulux,从九州大学研发中心取得技术转移的第三代OLED“热活性化延迟(TADF)”材料也是一例。TADF材料的优势在于大幅度让亮度与彩度提升精密度,并达到降低成本,省电的效果。
若该技术能如预期在2018年顺利商用化,届时对称霸OLED相关技术的韩厂而言,将是不容小觑的后起之秀。电子装置产业新闻总编辑也在专栏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第三代OLED技术可望成为日本OLED产业的引擎,甚至可能改写业界版图。
日韩厂在OLED制程上的差异
目前主要几家在OLED技术上取得较明显成就的日韩厂中,在技术上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于OLED层成膜方式。目前主流方式为真空蒸镀技术,但最常被批评的是OLED材料昂贵,效能却低落。
三星显示器(SDI)的蒸镀与金属光罩(Fine Metal Mask)制程所采取的RGB分涂方式,与Pen Tile技术可达成拟Full HD水准,但成膜制成的温度恐让光罩的热膨胀难以控制。相较于在液晶面板技术达到WQHD水准的技术,在扩大应用上陷入苦战。而乐金显示器则是采用WRGB技术,不使用金属遮罩的均匀蒸镀方式,就可提高精密度。不过生产成本更低的印刷式则被看好为未来主流。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2.15立即申请>> 【免费试用】欧司朗光电半导体新一代DURIS®S 5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产业研究院智慧灯杆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行业研究】LED照明行业出口月度监测报告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免费观展门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欧司朗智慧照明与照明行业数字化直播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研讨会】OSRAM高功率激光产品解决方案
-
1 英国首相华为自拍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