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2018-03-08 00:37
Alter聊IT
关注

2017年手机行业刮起了“全面屏”的旋风,乃至一些千元级别的产品都打出了“全面屏”的招牌。进入2018年,异形全面屏开始成为市场新宠。

异形全面屏成行业共识,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除了OPPO官方公布R15系列异形全面屏的设计之外,华为、小米、MOTO等也传出了即将发布异形全面屏手机的消息,似乎不难预测2018年的流行趋势。参照“全面屏”在2017年的迅速普及,不难猜测异形全面屏技术的渗透速度。只是当潮流袭来的时候,从来都不缺少跟风者,难能可贵的是如何在潮流中选择独立思考。

异形全面屏的走红并不意外

“风口”这个词在手机行业有着很高的出镜率,3G时代、4G时代、互联网手机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全面屏”自然也是风口之一,从疯狂追逐屏占比到18:9的新“标准”,再到难度更大的异形切割技术,并没有超出智能手机的自然迭代逻辑:

1、所有流行起来的产品创新无不是用户选择的结果。

手机行业从来都不缺少聪明的大脑,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出现了各类“奇葩”的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技术的迭代只是其一,用户选择恰恰是最重要的行业标准。

事实上,智能手机时代很多流行起来的功能无不遵循了这一范式,要么解决了某一痛点,要么抓住了某个刚需。iPhone 5s带火了指纹识别功能,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智能手机的标配;诸如OPPO的VOOC闪充等快充解决方案,在电池技术面临瓶颈的背景下,同样被很多手机厂商借鉴;赢得了大多数用户青睐的拍照功能,更是成为各大主流手机品牌争夺的赛点……

全面屏同样如此,最早的夏普302SH给出了高达80.5%的屏占比,去年发布的一系列旗舰手机,多半超出了80%这个屏占比的临界点,全面屏迅速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并且在销量上给出了证明。较为常见的说法,全面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不可逆的,也因此加剧了不同手机厂商对于高屏占比的需求,在视觉观感上更具优势的异形全面屏技术,自然成了各大手机厂商努力的方向。

2、产品的迭代速度受制于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成熟度。

早在很多年前,全面屏的设计就已经出现在一些概念机上,可直到去年“全面屏”手机才真正开始普及,iPhone X更是为数不多采用异形全面屏的设计的产品。与其说是国产手机厂商存在跟风的嫌疑,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产业成熟度。

单从技术本身而言,OPPO在2017年1月份就申请了异形屏专利包,并于当年9月份拿到专利授权,在时间上领先于其他手机厂商。从中可以看出,在理念认知和产品规划上,一线的手机厂商并未拉开太大的差距,可终究要受限于产业链的成熟与否。

一个既定的事实,iPhone X在产品定价和供货速度上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下游供应链的状况,彼时掌握异形屏量产水准的工厂还只有三星SDC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如果将尚未成熟的工艺强制商用,无疑会将成本转嫁给最终的消费者。那么先申请相关专利,在供应链成熟之后再投入商用,不失为另一种合理选择。

3、用户习惯需要逐渐培养。

不同于智能手机出现之初的“机海战术”,爆款策略已然成为主流手机厂商不二选择,尤其是近几年在销量上屡屡跻身市场前三的OPPO、苹果、华为等,早已成为爆款和精品策略的忠实拥趸,“全面屏”时代也不例外。

其实“全面屏”的概念在去年中旬时就已经出现了多种方案,但左右技术走向的却是用户习惯。小米MIX可以说是国内最早量产的全面屏手机之一,不过骨传导耳机、摄像头放在底部等违背用户习惯的设计,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相比之下,OPPO R11s等去年下半年推出的全面屏产品却再度缔造了销量千万级的爆款神话,除了品牌因素,遵循用户习惯的温和式创新或是原因之一。

回归到“全面屏”的进化过程,从缩小上下边框的全面屏到异形切割,促使这一转变的背后力量仍然是用户体验。一方面,异形切割并未改变前置摄像头、传感器等元件的物理布局,不需要重新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说是当下最佳的全面屏方案;另一方面,诸如OPPO等手机品牌已经推出过一代全面屏产品,在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上不断优化,而非单纯地通过牺牲使用体验、学习成本和产品定价来换取更大的屏占比。

也就是说,异形全面屏设计并不是某个品牌独有的设计语言,而是智能手机行业进化和用户选择的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手机行业的未来格局。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显示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